2018/09/01

英雄不必完美 死而无憾就好



今天早上收到美国参议员John McCain去世的消息。他的传奇经历,当年对我颇为励志。翻出旧文,算是纪念他,也算是重新激励/麻痹自己:

偶然瞅到AC360在放共和党总统候选人John McCain的生平。原来,他在越战时当过战俘,长达5年半。我暗想这是多么了不起 ---- 找到他当年回来后写的自述,看了一遍。30多页,毫无文采,毫不煽情。能把如此深刻的一段经历写得这样干巴巴,也真不容易。尽管如此,我觉得他令人敬佩。

1967年,他驾驶的轰炸机被击落,落入湖中,双臂和右腿都断了,被擒为战俘。他不提自己是美军负责太平洋战区的四星将军之子,也不供出军事情报,越南人不给他治疗。直到他们后来发现他的身份,才将他草草医治,半死不活的。在接下去两年里他被单独监禁,靠敲墙壁来与其他囚室里的人保持交流。当他父亲升为美军负责整个越战的司令后,越南人愿意先行释放他,为自己制造宣传。他拒绝了,不愿意享受特权,除非他之前的战俘都被释放。之后他受到了更残酷的折磨。中间他也有软弱的时候,签了越南人拟的声明,用作他们的宣传工具,但后来再也没有签过。1973年他得以释放回美。

如果一个人能熬过漫长的5年半战俘生活,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忍受?  除了身体上的痛苦,心理上的绝望更严重。因为你不知道未来会如何,更确切地说,貌似没有未来。跟他一比,我生活中遇到的任何烦扰,都是小的可怜。所以我决定,从此要向McCain看齐。

McCain因为写作能力差,基本没有提及战俘阶段的内心活动,所以,我不确定是什么念头支撑了他。我也无从考证孟子名言是否有鼓励的作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话可是慰藉了中华民族继往开来无数代的有志青年的!无数人对自己说,现在的苦都是暂时的,以后我会发达的!再无神论的人也对自己说,老天现在在考验我呢!(虽然有些怀疑,为什么老天这么不开眼,雇用的考官都是这么不入流的蠢才?)

说到底,孟子的话让人还是有点盼头。就好像某种四条腿的牲畜,你骑在它身上,在它眼前悬着一个果子,为了吃到它,它就走啊走啊走啊走。

更高的境界则是,即使没有那个果子,还在走啊走,并在走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假使突然天上掉下来个果子,那就圆满了。这是我的理想境界。

夏天又到了。即使毛羊这只哲学家已经打算只看今朝不思考了,有些事还是要来打搅一下我没心没肺的平静。不过,有了McCain 这样一根比下有余的精神支柱,那就没什么好多烦的了。困扰的来袭能让坚强的人变得麻木;也能让脆弱的人趋于崩溃。我应该是偏麻木的那一种。

比如说,我某晚发现小半罐麦片里居然有百多只米虫,就用水淹法把它们灭了,等于和麦片一起泡了。这样的大屠杀景象让我头皮发麻,但我想了一下McCain的榜样,就心狠手辣了。

McCain 在囚禁期间,不为越南人做宣传工具,也不见反战组织。在他看来,参军之前,就应该先搞清楚国家在干嘛。如果不认同,那就不要参军。成了战俘以后,那就没有反对战争的权利了。战俘不再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军队一员。军人的忠诚是属于总司令的,而非自己的良心。参了军再站到反战立场,那就成了敌人的同谋,对其他战俘是有害的。

打了16年的越战始终是美国的痛。从各国的不同阶层集团的角度,越战的历史原因和意义都不同。但McCain的思路是清楚的,你是什么身份,就从什么角度思考问题。这是把生活变得简单的好办法。

现在觉得自己是心理强壮,思维瘫痪。每一件事情,我会情不自禁地从不同人的立场去看它。这样,所有的事都是有原因的,一定要理解的话都是可以理解的。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所有经历把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所以他才这样思考这样行事。我往往要画蛇添足地最后说一句,他那样做是不对的,但我也可以理解。明知在削弱自己的辩力,却还忍不住要说。讨厌的人,做出讨厌的事,我都可以理解。不妨碍我讨厌他,但或许多了一分怜悯。(画外音说:老大!你就是心太软!)

McCain知道自己是军人,代表国家机器,就要确保自己的忠诚并服从命令。那么,我是谁?我想要干嘛?

思维就是这样瘫痪的。也许,我和许多其他人所经历的那种最普遍的痛苦就是:不知道。我们仍在试图努力把喜好、工作、生活与生命意义这几点联系在一起。

思想成熟的人就应该意识到,这年头儿世事难料。许多生活中的转折发生在偶然中,或是别的事的连锁反应,而当时自己可能还没意识到。而你每走一步,看到的风景就不一样,走之前你什么都不知道,然后一切都已改变;而你也回不去了。生活总给你各种各样的惊奇,因为人是各种各样的。不过,说到底,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人都要翘辫子。中间过程统统只能算是细节问题,结束的方式有时候循规蹈矩,有时候出其不意。有谁会知道一场大地震会突然到来,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同时还带走了他们未来的快乐及痛苦?

很冷酷很哲学地说,未知和意外就是人类生活的本质。而人类从脱离猴子阶段开始,最恐惧的好像就是不确定和不知道。宗教的一大好处就是给人安全感了。人类进化得恐怕是很有缺陷,为什么就不能很坦然地接受未知,与之共存呢?John McCain没写出什么丰富内心活动,或许就是没有对未来想太多吧,或者他相信上帝在照看这一切,他本人不用担心?

而我就要试试看,在信仰的真空中,勇敢坚持,不被无尽的不确定性和其他一切烦恼吓倒。去年这时将要离开费城,很不舍得很蓝很透明的天空。现在,我发现,上海有时候天也很蓝很蓝,到了傍晚,天空也会变成粉红色,滚滚白云也会变成金色。陆家嘴这些高楼,包括东方明珠,在夕照下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我想,活着,这样地看看天空的美色,就很不错啦。


还可以看看以前写的:

欢迎关注毛羊言欢,长按二维码添加:

2018/06/29

高欢︱人生何处有清单

本文首发于《澎湃新闻·上海书评》6/29/2018




文︱高 欢


有一阵,我的电邮中老是收到《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相关培训的广告,一大堆溢美之词。我终于开始怀疑,难道自己的人生不怎么成功,是因为没读过这本书?现在亡羊补牢,可还来得及?

好奇地翻了翻:封面是个笑容可掬的光头。他再成功,应该也不是我想要变成的样子。列举的七个习惯,虽然有点道理,其实七页PPT就可以说完,居然还扯成一本鸡汤兮兮的书,并附有自测题,基本就是培训机构去企业机关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套路,前者赚钱,后者完成任务,皆大欢喜。

真可惜,我没能醍醐灌顶。在我的词典里,成功学书籍仍然是个不太上台面的词。不过,这不重要。书卖得好,说明它有市场,本身就是成功的案例。

“七个习惯”是一个清单,在朋友圈转来转去的热文也往往有类似的清单式标题。这说明,在各种信息泛滥的情况下,人类还是会被有条理的表象所吸引,节省自己归纳摸索的努力,即使这样的文章很可能就是个标题党,或者用英文来说,是个clickbait(吸引点击的诱饵)。

说到清单,我倒想说,另外一本听上去有成功学嫌疑的小书,倒是意外地对实际生活颇有指导意义,可以一读:Atul Gawande 的The Checklist Manifesto : How to get things right (《清单宣言:如何把事情做对》),Profile Books 出版。

作者是一位外科医生,也研究公共卫生,所以一开头就用差点死了人的医疗事故吸引了眼球,写得还挺生动,原来是麻醉科医生弄错了剂量,却没人发现。

作者说,哲学家思考为何人类在能力范围之内会失败的高深问题, 归纳出来两大原因,一是不知道(Ignorance)、二是没本事(Ineptitude)。人不是全知的神,不知道怎么办那也就算了。而所谓没本事,就是虽然有这知识,却没正确运用。如今科学发达,我们对世界的了解越来越精进,如因没正确运用知识而失败,就会倍觉遗憾。

然而在一个复杂的环境中,人类的记忆力和注意力往往不如我们希望的那样靠谱。事态紧急时,人们更容易忘记那些单调的例行事项。而且,人们有时还会故意跳过一些明明记得的步骤,因为绝大部分时间那些步骤都似乎可有可无,不影响什么。

我觉得,人间第一真理默菲定律就会偏偏在此时发作:凡是能出错的,就必然会出错。然而这到底是一个科学真理,还是人类根据对现实的选择性认知而造出来的一句俏皮话,还有待证明。如果样本足够大、重复次数足够多,出错难免,这一点似乎并无争议。但往往就是在最不希望出错的时候出错,就有了存在主义式的荒谬和黑色幽默意味,感觉这是世事对人类命运的残忍报复。

坦白承认操作风险,弄个清单,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

1935年,波音推出新的远程轰炸机,飞机的操作比以前复杂得多。飞行员记忆力再好、经验再丰富也不能保证在各种飞行阶段都记得每一步,结果在试飞过程中出了大事故。美军打了退堂鼓,没下大订单。为了改变这局面,试飞员简明扼要地把起飞、巡航、着陆和滑行各阶段的重要步骤浓缩在一张索引卡片上供飞行员使用。于是这款轰炸机的安全试飞里程到达了一百八十万英里,美军大量采购,在二战中空袭德国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美国医疗那么发达,但我读到重症监护室因插管感染致命的百分率也不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还是有点吃惊。2001年,著名的Johns Hopkins 医院一名专家想要解决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的问题,列出五个消毒步骤,让护士观察医生一个月,发现三分之一的时候医生操作不规范,随后授权护士提醒医生,结果十天感染率从百分之十一降到了零。他们克服阻力推广这一方法后,清单这个简单得被人看不起的方法竟然在更大的范围内戏剧性地改善了医疗效果。

其实,我们最喜欢这样的惊喜故事:简单一招,改变人生。但到底怎样的情况下,清单才能真正帮到我们呢?

作者说,科学家把问题分为三大类: Simple Problems(简单问题,如烤蛋糕)、Complicated Problems(复杂问题,如发射火箭)和Complex Problems (繁难问题,如抚养孩子)。英文中,虽然Complicated 和Complex是近义词,但区别是,前者虽然难,但可分解成若干简单问题,掌握了一定规则方法,仍可解决,并能举一反三。后者则有太多未知因素,往往互相牵制,没有必然有效的规则方法,最后结果还是不确定。

在三类问题里,可能都有注意力不集中忘记步骤的情况,那么清单可以帮忙。但是遇到更复杂繁难的问题怎么办?

作者从现代复杂浩大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找到了答案: 充分沟通、跟踪进程。不能相信专家一人的经验智慧,而是要团队集体评估,多双眼睛看问题。人必然会犯错,然而多人同时犯错的概率会小些。所以,要有一套清单确保不要漏掉步骤,另一套清单确保大家充分沟通。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该起怎样的作用?

他接着举了美国2005年卡特琳娜飓风的救灾为例。美国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的反应迟缓,信息需要逐级上报,指令的实施又要逐级下传。在一大片混乱中,无法快速有效救灾,遭到大量诟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沃尔玛只有一句指令:“本公司将对这样的灾难作出相当的应对。”其CEO在公司高层会议上说,“在座各位要做出超出你们级别的决定。请根据你们所掌握的情况及时做出最佳的决定。最重要的,就是做正确的事。”结果,受灾地区一线门店在支援自己员工、重新开业之外,进一步自行实施为当地居民分发物资、建立呼叫中心等各种灵活有效的办法,他们的物流卡车比政府救援力量到得还早。作者认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极度繁难的情况下,问题之解决超出任何个人的能力,由于充满各种不确定性,中央集权如要事无巨细地决定一切,注定会失败。所以,要给下级自由和预期,进行协调并跟踪实现目标的进度。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个例子基本不存在清单,而是说明要放权以因地制宜。在各种大型组织里,很多时候放权是很难做到的,这是其金字塔的结构和人类对权力的偏好所决定的。同时,还有个前提,下级团队的判断和实施能力也很重要。

下一个问题是,清单要长啥样,才能行之有效?作者举了公共卫生的成功案例,说明清单必须简单、成效可测且可传播,成本要低,才会高效。同时在团队合作中,也要确保在各自负责的领域没有割裂,充分沟通。虽然没有长度的死规定,好的清单不能太长,不然人的注意力会不集中、跳过项目。清单需要抓重点、语言也要简单准确,甚至字体格式也很重要。最后,这个清单要在现实中接受检验,删减内容往往比增加更难。

接下去的例子和最近两条新闻有关:美国西南航空引擎爆炸击穿窗户迫降费城、川航驾驶舱档风玻璃脱落迫降成都。其实类似的事1989年也发生过:美国联合航空的飞机飞行途中,前货舱门因线路短路而开启,由于气压差,舱门瞬间炸飞,上甲板的窗户和商务舱的几排座位连同乘客飞入大海。飞行员赶紧降低高度,减少气压差,勉强开回檀香山。

飞行员发现出事时,第一反应就是去查看了清单,降低飞行高度,而非本能地去看线路表哪里出了错。这是飞行学校教会他们的。飞行手册上有三页内容,列出正常情况下的步骤,而其他全是各种非正常情况处置清单。也许这样的事飞行员一辈子都碰不到,但万一碰到,就可以看清单说明书解决了。所以,看到最近两条新闻,我就脑补了飞行员在紧急关头看清单的镜头。

为了证明清单有效,作者继续举例说明,它如何防止投资者头脑发热、无视不利因素、做出不够理性的决定,确保自己冷静客观。其他好处包括遵守纪律和职业精神。

总之,这本书用了大量的事例来说明清单的好处。虽然有些例子感觉重复,条理还可以更清楚些,总的可读性还行。尤其是医疗和航空业的例子,对于外行来说,读起来还挺新奇。

读完之后,我更加坚定地使用待办事项清单,记下我工作和生活所需要做的事情。这个To-Do List作用在于,即使在遭遇着人生的枪林弹雨,还可以收集起自己的脑细胞,没有忘记答应别人的事,没有忘记被交办的工作,一件件做完,从而维持了自己靠谱的可信度, 并保持自己健康的生活规律,没有变得一团糟。

很多人按部就班地生活,试图把人生清单上的任务一个个完成,感觉有点傻。但即使这样,却还是会遭遇各种状况。

飞机故障各种情况,都有清单告诉你怎么解决。假使人生各种剧情,也有类似的清单告诉我们如何一步步解决就好了。只可惜,剧情太曲折、际遇太意外,各种鸡汤和毒鸡汤清单式的教诲,用处都不大。所以,说到底,清单有所帮助,但显然不是万灵药。感情、想象力、创造力都和清单无关。

所以,我的结论是,能用清单解决的事,依然不是最难的。最后就提醒一句,有清单的时候,别忘了看清单。

还可以看看以前写的:


欢迎关注毛羊言欢,长按二维码添加:

2018/05/23

长安街上走九遍,到妇女儿童博物馆停一下

首发于 澎湃新闻私家历史  5/18/2018 国际博物馆日

北京就是这样,许多古迹和博物馆都在意外之处。有藏匿在胡同里的小小院落,也有隐蔽在大道旁的庞然大物。

长安街走过无数遍,不特地绕一下,永远也不会发现好苑建国酒店背后还有这么大一幢玻璃楼,里外都是波浪造型,不晓得这曲线是否为了呼应主题: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温室般敞亮的博物馆有六层,试图反映古往今来中国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地位变化、文化习俗、社会贡献,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最近这次探访,让我长见识或留下深刻印象的包括:

女书

总以为语言和文字是按地域分布的,没想到还有按性别区分的。这种专门由女性使用的文字,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划,长得挺像蚊子,主要在湖南省南部永州的江永地区使用。女书是标音文字,每个字代表一个音,可采用江永土话吟诵或咏唱。据说,旧时江永的妇女聚在一起,边做女红,边唱读女书。女书的作品一般是七言诗体唱本。因使用主体的缘故,内容主要为婚姻家庭、交往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载体则多与女红相关,如纸质布面手抄本、扇面、巾帕。女书严禁男性学习,而一般男性亦会把女书当成普通的女红纹样。

女书《义年华自传》手抄本

女书内容如此私密,主人去世后,都要带走作为殉葬品埋掉或烧掉,只留少数给女眷和女友纪念。“文革”期间,女书作为“四旧”,或是被主人烧掉,或是被“革命小将”毁掉,留存下来的少之又少。如今,女书只有少数老年妇女才能阅读书写,濒临灭亡。

关于女书的起源,貌似还没有定论。人们发现女书与其他文字文化有相似之处,比如百越记事符号、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舜帝时代的官方文字、与甲骨文有关的商代古文字变种以及古越文字。虽然博物馆注解说女书是“是世界上唯一由女性创造并使用的文字,是中国宝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女书的存在,或许是因为我国封建旧思想认为女子不可读书识字(所谓“男书”),所以才发明了女书,用以秘密通讯。

如果真是这样,不禁感叹,女性要多受压迫,才需要费这么大的劲儿去创造一套系统偷偷沟通,不能让男人知道。泱泱大国,虽然文明久远,糟粕也够厚重。想起前一阵打着国学旗号的女德课,所谓“人伦礼教”、“三从四德”,真是开历史的倒车。

红灯照


上图为义和团当年在天津张贴的传单: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义和团成员出身是穷苦底层人民,但没有认清其被封建压迫的根源,而将矛头指向一切与“洋”有关的人和事物,在“革命”过程中也是烧杀淫掠。清廷对义和团的态度在不同时期并不一致,先是剿灭然后默许利用。

红灯照成员

红灯照是义和团中的女性组织之一,还有其他颜色的灯照,如青灯照、蓝灯照、黑灯照等。其参加者多为年轻女性,全身穿红,手提红灯笼,故称“红灯照”。天津红灯照的大姐大林黑儿,原为运河船家的女儿,江湖卖艺为生,后流落为妓女。1900年,义和团坎字团数千人进入天津,支持她设立红灯照坛口。直隶总督裕禄也奉迎她,赠送黄布,制成大旗。林黑儿扮演仙姑角色,号为“黄莲圣母”。 组织迅速扩展到两三千人,都来自社会的下层,认同义和团的主张,刻苦训练武术和法术。她们宣传经过四十九天的练习之后,可步行水上不湿,腾空而飞,手中扇子一挥,敌人大炮不响,船舰房屋起火。 

博物馆将红灯照旧照片摆出来,应该还是为了表现妇女在这一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她们打破了传统的角色限制,跨出了家庭,借着“修习法术”、“保卫国家”等正当理由参与了公共事务。但与此同时,如陈独秀曾评论的,“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他们认为一切天灾人祸都是洋人和基督教带来,邪恶不伦。义和团请来神仙附身,意图杀死洋鬼子、毁灭西方科技。如今看来匪夷所思的是,他们认为洋人能通过女人裸体和秽物(排泄物和大姨妈等)破解义和团神力,为了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他们也动用了女性作为武器,比如红灯照。

北京西什库天主教堂,1703年开堂,是北京最大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哥特式教堂外有石狮和乾隆御碑亭,教堂内红绿色调,还有康熙对联,十分特别。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拳民在北京放火烧掉教堂和一切与西洋有关的事物,西什库教堂更是其进攻的焦点,教堂里藏着3000多名外国教士和中外教徒,守卫的却只有法国和意大利驻华公使馆的40余名士兵。

西什库教堂

义和团号称自己刀枪不入,然而攻打西什库教堂的团民一批批被快枪打倒,其余人则做鸟兽散。义和团的老师说,这是因为洋人战队里有赤身妇人立于阵前,教堂内墙壁俱用人皮黏贴、人血涂抹,无数妇人赤身露体,手执秽物站于墙头,孕妇剖腹钉于墙上。各种奇谈怪论,龌龊得不可描述,让人感叹淫者见淫、脑洞大开。这样的法术怎么破?只有靠红灯照,因为她们全是少女幼妇,故“不畏脏秽之物”。于是圣母坐着八抬大轿参战,威风凛凛,可惜还是没能改变局势。倒是增援的清兵挖了地道,用地雷炸了孤儿医院。

义和团从6月起围攻西什库教堂,到了8月也没打下来,接着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为之解围。义和团给清末经济文化带来巨大损失,正好又给了八国联军入侵的借口。清廷不得不签订了《辛丑条约》。

义和团认为女体即污秽,在他们的活动地区,经常禁止妇女出门,不知此令而出门被杀的妇女不在少数。在一个极度歧视女性的语境中,要说红灯照及类似组织中妇女地位有多高也只能是讽刺。如果“黄莲圣母”和她的姑娘们被膜拜,只是因为她们被神化,与女性地位没有半点关系。

鉴湖女侠秋瑾

博物馆展板有陈独秀在《妇女问题与社会主义》中说的一句话:“妇女问题虽多,总而言之,不过是经济不独立。”这里还有许多老照片,背后可以发掘很多故事发生不少联想。

秋瑾(1875-1907)

这张照片,很帅。作为女权主义诗人和革命者,她从小就有男子的志趣,然而还是服从了包办婚姻,嫁给了湖南富商,生了两个孩子。但她在随当官的丈夫来京后,更加特立独行,包括身着男装到戏园子看戏,轰动一时。1904年,她终于离开家庭,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入课外活动,提倡女权,与其他热衷改革想要回国革命的中国学生联系,加入反清秘密组织,包括光复会和孙中山的中国革命同盟会。

1906年,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学生规则》,据说这其实是为了帮助清廷管理在日留学生——一部分已有了革命之心,还有不少在日本人专为中国留学生办的野鸡学校混日子,风气很差。同时,日文“取缔”其实是“董事““管理”之意,然而按中文曲解,就很令留学生气愤。秋瑾力主全体回国,言辞激昂,“随手从靴筒取出倭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回国之后,她办学校、当老师,继续推进女权事业。

1905年,光复会徐锡麟在绍兴创立大通学堂,除了一般的课以外,还教授军事,悄悄积蓄力量。后来他又想办法得到安徽巡抚恩铭的重用,成为安庆巡警学堂监督,为了革命当卧底。秋瑾正好回国,接管大通学堂事务,并与徐锡麟相约,分别从安徽浙江发动起义。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巡警学堂毕业典礼上枪杀恩铭,与清军激战4小时,终因寡不敌众被捕后凌迟处死,剖心祭恩铭。恩铭其实还算是开明官员,大力推行新政,尤其是教育方面,大胆起用了严复等人。秋瑾就此被牵连供出,官兵去大通学校抓她,几天后斩首。秋瑾本有时间逃走,但拒绝离开,立志成仁,似乎颇受日本文化影响。

当年鲁迅的《药》中古轩亭口深夜用来治肺痨的人血馒头,暗喻的就是他的同乡秋瑾。他让夏瑜坟上开出红白的花,表达了尊敬和同情。当初秋瑾主张留学生全体回国时,鲁迅这样正经读书的官派留学生并未参与。1927年他在《通信》中写道:“想到敝同乡秋瑾姑娘,就是被这种劈劈拍拍的拍手拍死的。我莫非也非‘阵亡’不可么?”可见他对于这种以卵击石的暗杀式革命并不赞同,并暗示革命党内部对勇于牺牲者的热烈掌声间接促成了秋瑾的死,这和他医治人思想的主张不矛盾。

然而秋瑾之所以名留青史,不仅是因为她是推进女权和革命的积极分子,还是因为她心甘情愿地为自己的信念献出生命。回望历史进程,倘若我们身临其境,对当时和未来局势难以判断,能有多少勇气有多少理智,做出“正确”的决定?

董竹君


上图这位端庄有风度的老太太,是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1900-1997)。介绍说,她少年因家贫被迫沦为青楼卖唱女,后结识革命党人跳出火坑,成为督军夫人。1930年,因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统治而离婚,被当时进步人士誉为中国的“娜拉”。后开办锦江川菜馆锦江茶室,并多方支援共产党地下组织和进步人士,资助进步刊物创办《上海妇女》杂志。

董竹君有一本自传《我的一个世纪》。虽然人生坎坷曲折,但她的观念和行动超越时代,自始至终,看上去那么优雅美丽自信。据说她饮食规律,每天小跑。如果别的学不到,至少得学习这一点。

《十字街头》


这张1937年电影《十字街头》剧照,白杨主演,三人妩媚的样子十分吸引人。光从剧照的腔调,不知为何让我想起60年代法国新浪潮电影Jules et Jim (《祖与占》)。电影中有一位以追求爱与自由为己任的女主角,并有两位男主角配合。这惊世骇俗的三角爱情关系,虽然是个虚构故事,其年代和秋瑾所反抗的年代只差几十年, 还是让人感叹观念的发展在不同国家和时代的速度都非常不同。

“五连冠”时的中国女排


博物馆里还有80年代中国女排“五连冠”时全体成员签名的排球。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夺奥运会冠军,那场比赛多么励志。

在妇女儿童博物馆走一走,看看古今妇女的遭遇和努力、地位的改善和进步的方向,还是很有意思的。联想到三八国际妇女节,这个节日源自20世纪初北美和欧洲的工人运动,号召协力争取妇女权利,希望妇女和女童都能自由做出自己的选择,如参政、接受教育、获得报酬、免受暴力侵犯和歧视。如今妇女现状已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但是当“妇女”变成一个土土的字眼,封建思想以新的形式死灰复燃,电商将3月8日变成女神节女王节搞促销, 我们就该注意,只要三八节还存在,妇女平权依然有长长的路要走,需要清醒的头脑和不懈的努力。

Read More

欢迎关注毛羊言欢,长按二维码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