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10

毛羊电影周 (2003.11.9)

最近看了狂多的电影,我决定专门写一篇关于电影的流水帐。



按照时间顺序,我先要写的是一个叫崔子恩的 “北京电影学院理论研究室副教授和作家”,据说他是中国第一个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人,所以这就特别了。据说他还是导演,这次带来两部片子供观众鉴赏。我以前看过《蓝宇》,觉得蛮好看的,所以这次我带着颇高的期望。10月28日下午,我看到了崔同志,椭圆的脸,胖胖的,从眉眼看不出是男是女。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些帅哥是同志,觉得很可惜很浪费,呵呵,但这位崔同志绝对不会让你产生这样的念头。后来知情人说,他生理上大概是男的,但他给自己的定位是亦男亦女。



先放了他的电影《哎呀呀・去哺乳》,他的电影都是用数码摄像机拍的,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拍摄的人似乎极不专业,手抖得厉害,机器都拿不稳,看得我头很晕,里面的演员也个个像在背书,却还老是重复着一些生理教科书上听了令人心惊肉跳的名词。电影主要内容讲一个基督徒的哥哥想办法来劝阻其弟弟做男妓,他弟弟等人偏偏享受这样的生活,还自认认为是哺乳全人类。后来他哥哥莫名其妙死掉了,他的女朋友继承他的遗志,终于使他的弟弟停业,改做乞丐。我带着惊讶看完这个电影,不是惊讶于其前卫观念,而是惊讶于它的粗劣的制作。第二个电影《丑角登场》拍摄质量好一点,不过故事比较奇特。特别是一开头,一个儿子坐在弥留的父亲的床边,父亲要儿子为他带耳环、涂粉红色的口红,原来这个父亲是个想要变成女的人,临死前还要为儿子oral sex。这个人父亲是崔同志自己演的,胖乎乎,一点也没有临终的样子。看了让人昏倒。然后这个儿子碰见一个为了他而男变女向他求爱的人。还有一个人的妈妈变成了男人,于是一家三口都是男的了,以兄弟相称。电影有不少乱侃的台词很好笑,但我猜想这不一定是他想要的效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呀。当然,讨论也令人印象深刻。他可以说是我见过最自信的人,这一点很难得,呵呵。人家问他,他喜欢什么电影,他的电影受到哪些名导的影响,他没头没脑地回答说如果我的电影真有那么好的话,那就谢谢啦。不过他又说,他有意把自己和他们保持距离,因为传统意义上的拍电影是一群人任凭导演独裁,让他想到文化大革命。所以他拒绝那种方式,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拍着玩,拍到哪里算哪里。他曾经3小时拍好一个电影?D?D他以为自己是天才呀。他的目标是破坏一切。一些观众看不懂他的电影里某些内容就问他,说不可信。他说着说着就讲,你拿理性和感性来评判我的电影,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充满霸权色彩的。有人问他为什么光照这么差,人物脸上一墨黑,他就全怪在数码摄像机转换格式质量损失50%到75%, 到最最后来才肯承认预算只有2000块人民币。后来有个观众婉转地批评了他的电影制作,他说人家的提问方式是野蛮的。我也问了他一个问题,总算他没有给我扣上什么坏帽子。我问他他似乎拍电影只是为了自娱自乐,他是不是有意改变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他就说北京开了个同性恋电影节,3天后被关掉了。后来他又讲,世界要实现平等,就是大家全都向下走,而非大家都向上走成为总统,等你们每个人全都成为乞丐和男妓,世界就平等了。前面好像还有道理,这最后这一句太夸张啦。他倒不说大家全死光了,死人都是平等的。



总而言之,我对他一点也不欣赏。同性恋并不令人困扰,但我甚至怀疑他也不是什么同性恋,他就是自恋而已。同性恋遭到了许多不该受的歧视,而他的电影对改变这个情况没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同性恋好不容易有个人可以发出比较响的声音,结果看来他也对改变那个圈子的境遇不很关心。又比如说男妓,他可以从许多穷人被迫卖身来讲,来提醒社会关切许多不幸的人的遭遇,结果他渲染的是城市正常家庭出来的男妓要造福全人类的美好理想。当然,人各有志,没有说每个人都要为社会进步努力的。他口口声声要打破一切传统和限制,但是我认为,既然你的目标只是毫无选择地打破一切传统和限制,你其实是最最被这些传统和限制所限制的人。如果这些传统和限制突然没有了,那你就不存在了。他不接受别人的批评,还倒打一耙。或者他也知道自己的弱点,所以就先发制人说自己本来就没有向那个方向努力。就像大家赛跑,那个落后的人说自己本来就是在和人家比谁慢。我还很不喜欢他说话的用词,什么解构啦,什么分化啦,什么霸权啦,什么野蛮啦,很多句子是一堆抽象的或者哗众取宠的词堆砌起来的,我想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确切含义。他算是京城的文人吧,我觉得他有那种现代北京人自大的幻觉,上次来过一个痛恨上海小资(其实哪里来那么多神经小资)说中国马克思主义被玷污了而自己却留在美国享受资本主义的人,说话也是这个腔调,语不惊人死不休似的,缺乏宽容与平和的态度。我以前觉得北京男生说话好听(或者只是因为ZYW比较好玩),现在我又为此开始厌恶北京的说话了。



既然厌恶,我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篇幅写呢?首先,这个经历还是和平常很不一样的,第二,虽然当时大家都以有点看玩笑的态度看着一切,我有点说不出的悲哀,甚至非常恼。这个世界什么人都有,可他怎么偏偏还是来自中国的??D?D我牢骚发好了,感觉就会清爽一点。我也知道我是非常critical的人,嘻嘻。



10月30日开始,学校里有个关于台湾电影的学术会议,大放台湾电影。所以,当天,我看了侯孝贤的《童年往事》,带有自传色彩,讲的是阿孝长大经历的事,普普通通的。年老的阿婆整日折着银元、准备百岁后能带到阎王那里去,她总想回大陆,每天在外面乱走并且迷路,经常被别人送回来。父亲总是伏案埋作,某次停电恢复供电以后,长期肺病的他突然去世。阿孝淘气而聪明,上了中学,哥哥姐姐就只能读师范。母亲是家庭妇女,终日劳作,后来又生了喉癌去世了。电影结束的时候,老阿婆躺在正屋席上死去几天已经腐烂了(这个很可怕)。姐姐出嫁,阿孝还成了小流氓一名,打打架什么的,中学毕业他本想保送军校,结果因为他喜欢的女生一句“等上了大学再说吧”,他就去考了大学。电影平平淡淡的,偶然也有些幽默。虽然故事有些悲惨,但那些生活的细节和与家人的感情应该是人人都有经历的,所以看到它们再现于银幕,我非常感动,眼睛湿了好几次。我小时候也把信上的邮票剪下来,放在水里,洗掉浆糊,然后贴在玻璃窗上晾干;我吃生煎馒头也很馋……我很喜欢这个电影。接下去是著名的《悲情城市》,我有它的原声,很好听。讲的是1945年日本人被打败离开台湾后,国民党接手,基隆一户有四个儿子的人家的故事。老大脾气火爆,主持家务。老二被日本人征调到南洋,一去不返,老三从上海回来精神失常,恢复后又和上海黑社会搞在一起,后来又吃了亏。老四是个哑巴(梁朝伟)是个社会主义者。二・二八事件,老百姓反对国民党的腐败,当局大镇压。老四最后被抓走了。后来听说,原来这个二・二八事件也是台湾不能讲的事情,这个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政治上很敏感。怪不得里面没有血腥镇压的镜头,有的只是人的描述和广播里不知道是蒋介石还是陈仪的稳定人心的发言,不知道真的假的。这个电影没有我想像得好看,可能是我对台湾那段历史不知道,也一点没有同感吧。这些台湾电影都要看字幕才行,因为我不懂闽南语、日语、广东话。另外我对人物众多的电影常常分不清谁是谁,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电影,我想我在某些地方的理解力一定有不少欠缺,MD, 我的脑子怎么长的。



说实话,我对台湾的了解不多:中国南部的血汗工厂好多是“台巴子”开的。台湾的打打闹闹哭哭啼啼的电视剧是一大恶(第三声),虽然周杰伦、庾澄庆、齐秦、蔡琴的歌我是听的。从这个两个电影,我看出来日本在台湾留下很深的痕迹,从他们的房子和他们夹着说的话可以看出来。另外,我觉得有趣的是,他们怎么老是打架,当然也不是武打片里那种神叨叨的打,就是那种最基本的一点不好看的打架。这不会是他们的传统吧,老是看到报上说台湾的 “立委”上演全武行的。另外,《悲情城市》里有说上海话的奸商。我就想到,在先前一个reception上,碰到一个年轻的台湾学者,她不知道怎么就说起,上海人给人的印象就是很势利,看上先要上上下下打量一番。我半开玩笑地打断她说,那是stereotype!她说,我又不是说你。MD,什么话。我想我对台湾人多半也是有偏见的,但我还不至于会这样武断。后来,她又发表了一些对大陆发展不平衡的意见,我想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我觉得她还是属于不知道什么具体情况就自说自话。后来我跟Indra发牢骚,Indra说她不可能什么都懂的啦,但她还是一个很聪明的学者。可是我没有怀疑她聪不聪明,甚至除了这两点,我觉得她还是蛮可爱的,我只是不喜欢她想当然的态度。



10月31日,看了陈国富导演的《双瞳》,连环杀人案,邪教,暴死,怪胎,血淋嗒滴。有一点虎头蛇尾,但是还算惊险恶心。接下去是《征婚启事》,刘若英主演,演得不错。她在报上登了个征婚启事,引来数十个男人应征。电影主要就是这在同一茶馆不同桌子的见面会,刘若英都觉得自己在偷窥别人的秘密。包括不停嚼槟榔大喷口水的工人、拉皮条的、追求一夜情的丑男、恋脚癖、女同性恋、妈妈领来相亲的自闭的小孩、儿子领来的老婆在国外的爸爸,小气的小学教师、破绽百出的演员、曾经在她这里看过病的盲人、自称30多岁的丑老头、大谈看A片感受的人、来推销防狼用具的…她每天打电话给前男友报告心情,电话那头永远是答录机。最后结果有些出人意料。这个电影很有趣地表现了各种各样的怪男人,又好气又好笑,让人觉得世界上正常的/好男人全死光了,呵呵。陈国富我以前反正也没听说过,是个张雨生那样子的人。



11月1日,我们吃好假冒的越南菜以后,去看我这个土人尚未看过的《卧虎藏龙》,我觉得它能得奥斯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国人对武打片的不熟悉。故事很普通,但包含了武打书应该要吸引人的元素和情节。刚开始听到杨紫琼说着拗口的普通话,觉得很难忍受,后来总算习惯了。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章子怡演的电影,只觉得她在《我的父亲母亲》海报上蛮好看的。现在一看,觉得她蛮像巩俐,但比她傻。周润发是个大伯的样子,里面的武打飞来飞去,太假了。这一天的放映厅挤满了人,到底是名人效应,导演李安来了。他向来拍比较正常的电影,如《喜宴》, 《饮食男女》,所以看上去也一点不另类。高而宽的额头人让我想到毛主席,哈哈。他英文很好,就是声音太轻。他说和演员处理好关系,让演员演成让他希望的样子是一个挑战。章子怡怎么弄也没办法弄成他想要的样子,后来也只能改变他自己的预期了。然后,我和Indra去看黑客帝国II。我向来对这类科幻电影没有兴趣,我也没有看过第一集,但不看白不看。因为我的期望极低,所以觉得Keano Reeves半中山装半裙子的黑衣服在打斗中很好看(Indra骄傲地说,打斗指导袁和平是香港的),中国老知识分子状的钥匙匠在那个女的背后摩托车上飞驰的样子很经典。我觉得所有的科幻小说和电影都是有致命破绽的,不能自圆其说。我小时候还试图把那些情节想通,而我现在根本不去做这样的努力;不过也可能是我太笨,现在终于有了自知之明。另外,这个电影的科幻还在于爱情居然有起死复生的力量。如果爱情的最终是妥协和无奈,那大概会比较接近人的本性,也会让这个电影令人“挖塞”一点,也就此深刻一点。



11月2日,经过思想斗争,我去看倍受好评的电影《一一》。前一阵看了这个导演杨德昌的《恐怖分子》,大为不满 ,这次想再给他一个机会。坐下来看了十分钟,我突然意识到我看过。我对自己的健忘感到又好气又好笑。马上回来一查,我在以前的blog也提到过,说印象不深。的确不深,我彻底忘啦!



11月3日,去看了《老井》,张艺谋还是男主角,拍得不错。讲一个缺水的农村世世代代死了不少人打井最后总算打出来的故事。中国的农民真是苦,虽然有些狭隘但又很淳朴的。电影里面又有一些人性的元素,比如农民跳迪斯科、小青年向往女人,瞎子唱黄色歌曲,这一点最后以悲剧收场。这比我前一阵看过的《黄土地》好看。我想我原来在上海,大概因为外文系的关系,对中国的电影音乐好像漠不关心的,现在大概因为我身在外国,又比较关注社会发展的问题,我就恢复了兴趣,特别是对农村题材的。



11月6日,看了许鞍华的《客途秋恨》,张曼玉毕业后,才得知与之关系很不好的妈妈原来是个抗日战争留下来的日本人。她妈背景离乡这么多年,不开心,要回日本,她就陪她去。看到了她的舅舅、她妈妈的老朋友和情人。在过程中,两人渐渐互相理解谅解。我觉得很有趣的一些片断是:她妈妈回到故乡,说起香港的高楼大厦和自己英国硕士毕业的女儿,说起来颇为骄傲。她在日本说日本菜生生冷冷的,不如广东的汤好吃。而很多年前,张曼玉的爷爷奶奶怪责她只会烧生冷的东西。她还说看到自己的老朋友个个变老变胖,老情人过得不幸福,自己感到很安慰。后来她还是回了香港。Indra对这个母女关系的故事很有同感,妙。



11月7日,去看了美国搞笑片《美国婚礼》,很恶心,但是很好笑。一直看严肃的电影,这么无聊的电影也算调剂。



11月8日,意外地看了1979年宫崎骏的剧场版动画片。侠盗罗平以前常在《外国故事》里看到,这次是他大闹假钞国解救公主的故事。宫崎骏就是《千与千寻》的作者,他似乎很擅长这种冒险的故事,充满奇奇怪怪的机关,人物的样子蛮普通,不像其它日本动画片,不是机器人外星人打来打去,就是早熟的美男美女恋爱。罗平自然是神勇机智还很滑头,总是大难不死的。我想我妈妈一定也会喜欢它的,因为她喜欢侦探和侠盗的故事得很。(在我对动画片毫无兴趣的时候,她已经觉得《名探柯南》好看,呵呵,看来妈妈总是高我一筹。)另外还看了一个不知道是谁的5分钟动画短片《她和她的猫》,小男猫谈恋爱和女主人失恋似乎是一个有意思的平行,视角独特,又有诗意。



这么多电影,我(和Indra)大概是疯了,呵呵。

没有评论: